4月23日至24日,2025年中国航天大会航天产教融合与工匠型人才培养论坛在上海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宇航学会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联合主办,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高端装备制造专业委员会、中国宇航学会航天科学与技术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承办。论坛旨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服务国家航天强国战略,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机制,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与协同发展,推动航天产教融合与工匠型人才培养。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副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陈善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总工程师庄国京,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邓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花景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职教处副处长马骏,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刘志泉,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航天特级技师曹毅,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傅建勤,党委副书记、院长赵坚等领导专家,以及全国职业院校、行业学会、航天相关单位和企业专家、学者出席论坛。论坛由赵坚主持。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傅建勤致辞
傅建勤致欢迎辞介绍了365官网、产教融合成果、人才培养模式、科研与国际交流以及与航天产业渊源。他表示,学校将以举办论坛为契机,携手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培养更多新时代的航天工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总工程师庄国京致辞
庄国京致辞,指出航天事业向强国建设稳步迈进,离不开卓越工程师、技能人才、大国工匠等支持,工匠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也是突破技术难题、创新发展的“生力军”,产教融合则是培养高素质工匠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邓刚致辞
邓刚在致辞中表示,要不断推进航天单位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航天院所特点和优势,搭建产教融合协同协作平台,为培养技能人才提供新方法、新路径,为制造业注入新生力量,推动装备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职教处副处长马骏致辞
马骏代表市教委向大会致以祝贺。他指出,上海积极推进与航天科技集团等企业合作,共建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培育大国工匠后备军,强化政策协同保障,并将加速产教融合体系建设,拓宽校企合作,强化国际视野,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区,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副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陈善广作专题报告
陈善广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题讲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背景、世界载人航天发展历程、载人航天部分关键技术以及载人航天工程实施情况。他强调提出了载人航天的多重意义,包括推动科技进步、维护国家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增强民族凝聚力等。同时,对月球探测、深空探索等未来航天事业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作主旨报告
鲁昕作《嵌入新技术构建新生态—培养支撑现代产业体系技术技能人才》主旨报告。她指出,职业教育要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发展,并以此为逻辑起点优化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和路径。教育部提出开设“微专业”,目的是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本质是育人方式的变革、育人路径的创新。应以AI大模型、数字孪生、边缘计算、具身智能四项新技术嵌入微专业,以此重构学生的职业能力、技术能力。职业教育要紧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新要求,对照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的数字职业,推动专业群数字化改造,培育能够胜任数据生成、采集、处理、分析、应用等工作任务的数字技术工程师,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专题报告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方林中主持专家报告环节。赵坚,曹毅,中国科学院智能农业机械化装备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曹晓卫,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教务部主任袁洁,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周慎,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刁爱军,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赵晓峰分别作《破局·重构·领航:航天特种部件智造高技能人才“三链融合”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技能成就梦想,匠心点亮人生》《基于数据和装备的伏羲农场技术体系建设与应用》《“三共同”筑产教融合,“三对接”行精准培养》《深化培养体系改革,打造航空航天工匠型人才》《构建1+2+4+X产教融合体系,培育制造业所需高技能人才》《根植航天基因优势,培养强国强军人才》专题报告。
签约、揭牌、颁奖仪式
会上,还举行了航天愿景产业学院、中科航天产业学院签约仪式,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航天产业学院大师工作室授牌仪式,总结了2025年全国职业院校飞行器智能制造工程与应用技术邀请赛赛事并颁奖。(摄影:杨璟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