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要求,7月1日至7月4日,中德工程学院优秀学子组成资助宣传大使团队,返回家乡浙江天台县开展“感恩资助促成长 青春宣讲润万家”主题实践活动。团队通过政策宣讲、反诈科普、红色研学及走访慰问等形式,为家乡学子送去升学“锦囊”,为乡村困难群体送去温暖关怀。
政策宣讲进校园:点燃希望之光
在母校天台育英中学,宣传大使们以“过来人”身份,深情讲述国家资助政策如何照亮了自己的求学路。他们围绕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及“绿色通道”等政策,系统梳理申请条件与流程,重点解读政策背后的“兜底”保障力量。面对学弟学妹们提出的“国家助学金如何申请?”“助学贷款是否需要担保?”等关切问题,团队成员结合亲身受助经历,一一耐心解答,用真诚消除疑虑。宣讲现场互动踊跃,气氛热烈。一位高二学子深受触动,眼含希望地感慨:“原来国家有这么完善的帮扶体系,我终于能放下经济负担,全力以赴备考了!”政策的阳光,正通过这群“信使”,驱散寒门学子心头的阴霾。
反诈课堂护平安:筑牢AI防线
针对近期利用AI换脸、伪造录取通知书、虚假助学金发放等新型诈骗手段高发的情况,宣讲团特别增设了“识诈防骗安全课”。通过逼真模拟AI语音合成、伪造录取通知书等诈骗场景,生动揭露犯罪分子的狡猾伎俩。团队成员现场传授“防诈三不原则”——不轻信、不转账、不泄露个人信息,并通过互动游戏指导识别可疑链接。育英中学和欢岙小学的同学们在寓教于乐中提升了安全“免疫力”。师生们纷纷表示:“这些实用的反诈知识太及时了!”
红色研学溯初心: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实践期间,团队专程赴天台瓦窑革命历史纪念馆开展沉浸式主题教育,重温烽火岁月,感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与牺牲精神。在欢岙小学,师生共同学习了南朝学者顾欢“笃志好学、教化乡里”的典故,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自强不息、回馈桑梓的精神养分。队长动情地表示:“作为国家资助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我们更应铭记这份温暖背后的期许,将政策红利与社会关怀薪火相传,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在此刻交融,为青春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能。
走访慰问暖人心:关爱乡村困难老人
团队深入欢岙乡的金钟村、大余村、瓦窑村,将关怀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他们走访慰问当地贫困老人家庭,不仅送去了米、油等生活必需品,更送上了暖心的陪伴和细致的政策讲解,耐心介绍国家养老、医疗等惠民政策。在瓦窑村,队员们挽起袖子,帮独居的张奶奶打扫院落,听她诉说家长里短,小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在金钟村,围坐在老党员身边,聆听他们讲述乡村振兴路上的奋斗故事,感受信仰的力量。“看到爷爷奶奶们脸上舒展的笑容,那一刻,所有的奔波都变得无比值得。”队员们用朴实的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心系乡土、敬老扶弱的赤子情怀。
青春接力向未来
此次天台之行,是资助政策的精准送达,是反诈知识的及时守护,是红色基因的深情赓续,更是孝亲敬老的真情流淌。中德工程学院学子们以“政策+安全+文化+公益”的多维实践模式,用脚步丈量乡情,用行动践行感恩,成功搭建了一座连接高校资源与乡村需求的“暖心桥”。他们以“过来人”的视角点燃希望,以“生力军”的姿态守护平安,以“传承者”的自觉砥砺初心,以“奉献者”的赤诚温暖人心。这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的圆满收官,更是一曲青春向党、反哺家乡的动人乐章,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在实现教育公平、助力乡村振兴伟大征程中的蓬勃朝气与无限可能。未来,他们将继续当好政策“传声筒”、乡村“连心桥”,为促进教育公平、赋能乡村振兴注入生生不息的青春动能,共同绘就乡村发展与青年成长交相辉映的美好未来。(供稿:中德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