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学校明确要求二级学院通过“五抓”措施(抓思想、抓队伍、抓落实、抓关键、抓少数)推进分类评价工作,我院从思想引领、队伍建设、执行管理等多个层面系统发力,确保分类评价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开展。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一、工作背景:回应改革需求,破解评价难题
面对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建立科学、多元的教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学校层面推出《教师分类评价工作方案》,旨在破除“五唯”倾向,引导教师多元化发展。然而,改革初期在二级学院层面普遍面临诸多挑战:教师对改革目的、意义理解不深,存在疑虑甚至抵触;不同学科、岗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评价标准难以科学制定和统一;评价结果如何有效运用激励教师;以及公共基础类课程教师(如体育、数学、语文等)的特殊贡献(如指导学生竞赛获奖)在现有评价体系中缺乏体现等。公共基础学院作为承担大量基础课程教学的学院,教师类型多样,落实分类评价需求迫切,亟需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推进路径。
二、工作举措:系统落实“五抓”,精准施策发力
公共基础学院深刻认识到,分类评价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系统谋划和扎实落地。学院创新性地将“五抓”要求贯穿工作全过程,形成闭环管理。
(一)抓思想:凝聚共识,筑牢分类评价思想根基
1.开展立体化政策宣讲
首先,通过召开3次全院教职工专题学习会、2次教研室深度研讨会,邀请人事处负责人深度解读方案背景与意义,确保政策“入脑入心”。
2.加强精准化引导与沟通
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开展“一对一”谈心谈话,覆盖教研室主任、支部委员、高层次人才等骨干,深入了解困惑诉求,针对性答疑解惑,化解顾虑。
3.开展多元化研讨
组织4次主题研讨会,鼓励教师结合自身工作谈认识、提建议,引导树立正确发展观,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适应”。
4.形成民主化决策
构建“党政联席会定调→中心组/教研室传达→教代会分组讨论收集意见→形成《思想动员备忘录》”的立体思想动员网络,确保决策民主、共识牢固。最终教代会高票(仅1票弃权)通过学院方案。
(二)抓队伍:锻造骨干,强化分类评价组织保障
1. 组建方案制定评价工作团队
由学院党政负责人亲自挂帅,联合教研室主任、高层次人才组建专项工作团队,负责制定符合公共基础课程特点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如细化教学型、科研型、社会服务型标准)。
2.发挥示范效应与全员参与相结合
强化骨干教师(尤其是党员、高层次人才、系主任)“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头学习、带头实践。将分类评价要求融入教师“一师一册”,指导每位教师依据评价标准制定个人年度发展目标,实现“少数带动全员”。
(三)抓落实:健全机制,务求工作实效
1.细化实施方案
依据学校方案,紧密结合学院实际,制定详尽的《二级学院教师分类评价实施细则》,明确各类岗位的评价指标、方式、周期和流程,确保操作有据可依。
2.强化结果运用
建立评价结果与绩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项目申报等紧密挂钩的机制。对优秀者优先支持,对不合格者及时帮扶指导,制定改进计划,凸显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
(四)抓关键:聚焦重点,聚力攻坚克难
1.优化指标体系
针对公共基础课特点,动态调整指标权重。如教学型教师加大教学质量、教改、课程建设权重;科研型注重成果质量与创新;社会服务型突出实际效益。建立指标动态调整机制,适应发展需求。
2.创新解决共性问题
针对评价标准统一难、岗位间结果可比性差等痛点,学院创新性探索建立数学模型(如“加权平均数”模型),尝试解决不同岗位类型教师评价结果的科学转换问题,提升评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同时探索建立岗位转换机制,拓宽教师发展路径。
(五)抓少数:压实责任,传导动力,带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
1.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通过中心组学习、党员会议,强化党员干部在学习和落实分类评价中的模范作用,为全体教师树立标杆。在评价推进工作中,党员领导干部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引导教师正确对待分类评价,积极参与评价工作,确保评价工作顺利进行。
2.聚焦“关键少数”责任传导
明确将分类评价推进成效纳入教研室主任考核指标,要求每学期至少召开2次专题研讨会,负责收集意见并牵头制定符合本学科(课程)特点的具体评价指标细则,确保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有效分解。
三、工作经验与成效:体系成型,成效初显
公共基础学院通过系统落实“五抓”举措,成功探索出一条有效推进教师分类评价改革的路径,那就是“理念清晰、组织有力、执行高效、重点突出、示范引领”的分类评价体系,推动评价改革从“制度设计”向“实践成效”转化。
(一)主要经验
经验一:思想先行是前提。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思想动员和深度沟通,有效消除了教师疑虑,凝聚了改革共识,变阻力为动力,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教代会的高票通过是思想工作成功的有力证明。
经验二:组织保障是关键。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党政负责人牵头)和专业化的工作团队(包含骨干教师),确保了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和学院特色。压实教研室主任等“关键少数”责任,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经验三:机制健全是根本。制定详尽的实施细则、明确的结果运用机制、动态的指标调整机制以及创新的难题解决方案(数学模型、岗位转换),构建了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分类评价制度体系。
经验四:示范引领是抓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高层次人才等“关键少数”的示范效应和“一师一册”的个性化引导,有效带动了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对标。
经验五:聚焦问题是导向。敢于直面改革中的难点痛点(如标准统一、结果可比、公共基础课教师贡献认定),并积极寻求创新性解决方案,体现了务实的工作作风。
(二)主要成效
1.制度体系成功建立。形成了一套符合公共基础学院实际的、涵盖不同岗位类型的、较为科学完善的《专任教师岗位分类评价管理实施方案》及《实施细则》,2025年6月6日,《方案》经教代会法定程序,以1人弃权,其他参加代表全部赞成高赞成率顺利通过。
2.教师认同显著提升。教师对分类评价的理解加深,抵触情绪有效化解,参与度和认同感明显增强,从“要我评”逐渐转向“我要评”。
3.评价导向初步显现。评价结果开始有效应用于教师发展激励和资源配置,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和学院需求明确发展方向。
4.创新探索获得突破。在解决评价共性难题(如岗位间可比性)方面进行的数学模型等创新探索,为学校及其他学院提供了有益借鉴。
5.问题聚焦推动深化。清晰识别并提出了公共基础课教师指导学生竞赛获奖等贡献未纳入学校评价体系的共性问题,为后续与学校职能部门(人事处、教务处等)的协调解决、进一步完善全校分类评价制度明确了方向,体现了持续优化的工作思路。
公共基础学院以“五抓”为总纲,通过系统化的思想引领、强有力的组织推动、精细化的制度设计、创新性的难题攻坚以及有效的示范带动,成功将教师分类评价从顶层设计推向基层实践,初步构建了具有学院特色、运行有效的评价体系,显著提升了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与认同感,为深化教师评价改革、促进教师多元发展和学院特色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基础学院经验”。下一步,学院将在巩固现有成果基础上,重点推动解决公共基础课教师特殊贡献认定等关键问题,持续优化评价体系。(撰稿:朱清、王莉 供稿单位:公共基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