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背景
教师分类评价改革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明确要求分类设计评价标准,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教师分类评价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旨在引导教师在不同岗位上追求卓越、各展其才。教师分类评价是激发教师队伍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的关键举措,通过完善分类评价、分类考核、分类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围绕学校发展中心工作,明确职业发展路径,拓宽职业通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持续性成长,从而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教育强国和教育强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与管理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党代会精神和教师分类评价工作部署,立足学院实际,制定《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任教师岗位分类评价实施细则》,推动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全方位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赋能学院专业转型和特色发展。
二、具体做法
(一)党政协同凝聚共识,分层分类统一思想
班子层面,通过党总支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改革责任。年初,中心组围绕落实学校党代会精神,就如何破解学院教师分类评价、专业转型等工作重点、发展难题进行研讨。对于分类评价实施细则的每一次修订,充分征求班子成员意见,首先在班子层面达成共识。
教职工层面,通过教职工例会开展广泛宣传,进一步凝聚共识,坚定改革信心。开年第一次全体教职工例会上,院长部署学院年度工作,将召开教代会通过教师分类评价方案和绩效分配方案作为学院十项重点工作之一。学习教育期间,班子成员到各个专业教研室调研,除围绕学校两个调研主题外,就教师分类评价、专业布局调整等重点工作充分听取教职工意见建议。通过广泛动员,逐步形成“先变轨、再提速”的改革理念。
(二)党建引领凝聚合力,党支部教研室协同发力
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充分发挥党支部和专业教研室作用。一方面,强化党建引领,教育引导党员提高政治站位,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班子成员、党支部书记在支部主题党日、集中交流研讨活动中,说改革讲形势,号召党员在学院改革发展和重要任务中顾大局、强担当,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学校中心工作和学院改革发展上,特别是教师分类评价改革等重要任务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专业教研室桥梁纽带作用。学院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广泛征求意见,调动全体专任教师为学院分类评价方案出谋划策;召集专题会议,与专业主任共同商讨方案修订。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务实推动落实
首先,吃透文件精神抓落实。班子成员带头学习学校相关文件精神,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做到入心入脑。在班子成员深入领会的基础下,引领全院教职工理解学校实施分类评价的意义。其次,科学谋划抓落实。学院组织专任教师进行测算,在吸纳合理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测算结果,优化实施细则,确保方案既符合学校要求,又切合实际、能落地。方案正式上会前,大修了3稿。最后,以钉钉子精神推进落实。班子成员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多形式多途径征求意见。通过学习教育调研座谈会、专题座谈会、教研室研讨等多种形式,广泛、反复征求意见。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集思广益,理清思路,找准问题、难点,结合学院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四)聚焦任务关键环节,统筹优化系统推进
教师分类评价的关键环节包括科学构建分类体系、差异化设置评价标准、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完善配套制度保障。
学院将专任教师分为专业类和非专业类专任教师两类,根据岗位职责分为教学主导型、科研主导型和社会服务型。
通过差异化设置量化评价标准,清晰界定不同类型岗位的核心职责、任务目标和价值贡献。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将评价结果与岗位聘用、绩效分配挂钩。
教师分类评价改革,“分得科学”是前提,“评得精准”是核心,“用得有效”是目的,“保障有力”是关键。只有抓住这些关键环节,系统推进,才能真正发挥评价“指挥棒”的正向作用,引导教师各展其长、潜心育人,最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结语
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任教师岗位分类评价实施细则》的表决通过,标志着学院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师评价机制方面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也表明了学院全体教职工主动适应新要求,找准自身定位,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深耕细作的担当和信心,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下一步,学院将积极为不同类型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努力提供必要的资源条件,对分类标准、评价指标、实施方式等进行动态调整优化,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有效,真正成为激发活力、促进发展的“良法善治”。(供稿: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