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365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设计与艺术学院“青春活化非遗”项目组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4 16:05:14浏览次数:12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学院党总支的指导下,设计与艺术学院“青春活化非遗”项目组,于7月至8月组织9名成员先后奔赴上海市奉贤区洪西村、联民村及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通过“技艺研习+文化探访+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探索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以青年智慧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

01匠心传承:木雕技艺中的红色基因

  7月4日,团队首站走进洪西村木雕传承人徐华兵工作室,开启“非遗+红色文化”的双重研学。徐老师以奉城木雕为案例,从选料、刨光到雕刻、打磨,系统演示了传统工艺的匠心流程。在雕刻实践中,同学们以“曙光中学”“李主一烈士”等红色元素为创作主题,亲手完成木雕书签作品,在刀锋与木纹的碰撞中感悟“守艺即守志”的精神内核。互动环节,团队围绕“非遗技艺如何赋能红色教育”展开研讨,徐老师结合自身经历指出:“非遗是历史的活化石,青年传承既要学‘技’,更要传‘魂’。”

02文化溯源:博物馆里的传承密码

  7月13日,团队走进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在“牙雕”“绒绣”“面塑”等非遗展厅中解码技艺传承的共性规律。绒绣传承人现场演示“长短针”技法,千万针脚织就的渐变色彩令同学们惊叹;面塑艺人以一团糯米粉为媒,三分钟捏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实践环节,成员们体验了剪纸技艺的“以简驭繁”,一幅幅融合现代设计的剪纸作品,展现了传统工艺的创新可能。“原来非遗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可以对话时代的语言!”成员储同学在实践笔记中写道。

03创新赋能:乡村产业的青春方案

  7月23日,在奉贤联民村实践中,团队将非遗技艺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青春动能”。在“乡村特色产业升级”座谈会上,成员提出“短视频推广”“非遗文创IP开发”等方案,获村委高度认可。实践现场,同学们以木雕技艺创作乡村主题书签、摆件,并通过快手直播展示制作全过程。活动吸引数百名村民参与,线上观看量破千次,作品销售额短时间内就达到480万元。“没想到老手艺能这么潮!”一位村民拿着定制木雕连连点赞。

04文创开发:非遗的青春设计

  8月,团队基于调研成果开发了系列文创产品。围绕奉城镇的红色文化,将李主一烈士事迹等元素融入书签、徽章等日常用品,还开发了雕花文具、木韵饰品等传统美学产品。两个系列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呼应,既展现了红色文化传承,又凸显了传统工艺价值。

  从木雕工坊的匠心启蒙到博物馆的文化深挖,从联民村的创新实践到文创产品的精心设计,项目组以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探索出一条“沉浸式学习——创造性转化——市场化探索”的非遗活化新路径。这不仅是一次专业实践,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大课。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乡土,用创意激活传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未来,团队将继续发挥设计专业优势,深化“非遗+乡村振兴”模式,让传统技艺在创新发展中焕发新生,让文化自信在青春实践中薪火相传,为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供稿:设计与艺术学院)

版权所有©best365·官网(中文版)登录入口   Copyright © 200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